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网络时代文化资源资本化对乡村发展的两重性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4

1

 资本化能否催生乡村健康发展

乡村问题是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基础与核心,关于乡村的资本化,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乡村的资本化能够使乡村资源得到重视与保护,是城乡之间资本流动的体现,有助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指出资本化使乡村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逐步将村民主体排挤出村庄,导致空间非正义等问题凸显。那么,乡村的资本化能否真正催生乡村的健康发展?又应如何对其进行利用,使其正向作用有效发挥?

在当前乡村建设实践浪潮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乡村资本化产物,即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大量网民关注而走红,并由此带来乡村旅游线下“打卡”流量的乡村空间,即“网红村”。由于能在短时间内集聚较大的线上流量,网红村发展模式自发地在全国各地不断兴起,受到许多政府、开发商与市民的共同垂青。但在其火热走红的同时,仍要对其正反效应进行全面的研究,冷静思考在此发展模式下,乡村能否保持自我价值、保证自身健康发展。本文将以网红村为研究载体,对其资本化的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的发展情况。

2

基于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乡村发展


2.1 文化资源资本化


在城市领域,张鸿雁于2002年将城市品牌符号塑造过程定义为“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其认为所有城市均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资源,且这一资源可以转化为城市的文化资本,用于树立城市的文化与价值符号,最终创造健康的城市、人的价值最大化的城市。因此,本文欲借鉴此概念,在乡村领域从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视角对网红村现象进行解析。


2.2 乡村的健康发展


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乡村健康发展应包含五个方面——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治理——的有效健康。其中,治理体系为乡村发展的基底,生产、生活、生态则构成乡村发展的主体,文化是稳定乡村发展的本质与内涵。


2.3 网红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分层逻辑



▲ 图1 | 网红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逻辑框架

2.3.1 基于市场与规划的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

乡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在经历不同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后,村庄形成各自不同的本土文化资源,经过一定的识别梳理后,乡村文化资源将依托规划设计、策划开发被打造为文化产品,并最终投入市场成为吸引游客前往旅游消费的商品。最终转化为塑造乡村形象、赢取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本,包括固体文化资本、产品文化资本与流动文化资本(图2)。

▲ 图2 | 网红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机制

2.3.2 空间层面:

实体空间成为虚拟空间的配合

(1)虚拟空间:乡村符号塑造与传播的平台。

网络虚拟空间成为传播乡村符号属性、促进乡村空间消费的主要途径,乡村试图通过“传播—种草—打卡消费—拍摄—上传—传播”的循环过程激发流量效应。基于网络媒体互动的消费激发过程,使得乡村主体能够通过整理观众粉丝的反馈,快速获取其需求与喜好,并以此作为自身内容调整的依据,消费者成为决定乡村生产内容的主导者之一。在此过程中,通过新文化基因的塑造、不适合市场的文化基因的排除,进行乡村文化与空间的再生产。

(2)实体空间:乡村虚拟空间形象塑造的从属。

网红村实体空间的形式受乡村虚拟空间形象的影响与指引,通过对实体空间要素的重新演绎,创造符合其符号特征的空间景观与空间功能。除此之外,为了服务乡村旅游功能的开发,乡村将围绕旅游产业进行功能的新布局,这会导致村民日常生活空间与旅游游览空间的重叠,若处理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占村民的传统生活空间,并且有可能侵占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不可否认,网红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过程会带来乡村空间面貌的一定改善,但乡村实体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也成为了服务于虚拟空间形象塑造的消费对象。

2.3.3 新型多元参与主体

在网红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参与主体,并呈现不同的关系(图3)。(1)在乡村文化资源进行产品转化阶段,其主体一般包括政府、投资者、村民、村庄自治组织和规划者。(2)在市场消费阶段,主要由本地经营者、外来经营者和游客构成利益消费链条,其余村民主体游离在这一消费链条之外,但同时其生活又受到这一新关系网络的影响,乡村内的社会关系网的建构更依赖于外来投资与消费人群的新关系网络。(3)在符号传播阶段,前期主要由官方媒体与各路网红KOL(关键意见领袖)进行媒体推广。后期随着线上流量的逐步变现,普通游客出于个人的分享欲,也逐步加入信息传播行列,官方媒体逐步退出,传播的内容开始出现负面的反馈,评价慢慢向中立推动,但由于网红KOL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流量的差异,正向“种草”的内容仍然占据信息的主流。

▲ 图3 | 网红村文化资源资本化不同阶段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

3

网红村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对乡村发展的利弊影响


3.1 城市消费需求的演变

成为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方向指引


网红村的不同塑造模式是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与习惯的差异化反应,表现为不同的乡村经营路径选择。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不断升级,其旅游消费习惯与需求类型也逐步发生改变,大致呈现视觉消费—休闲娱乐消费—文化消费的演变趋势。为了与受众形成稳定的互动反馈,得到长期关注和支持,网红村往往通过关注消费者消费诉求与消费特征的变化,以塑造自身符号特质并寻找相应传播途径,因此,网红村也呈现景观生产—休闲体验—品牌IP塑造的模式演变过程(表1)。

▲ 表1 | 城市消费需求演变下的网红村不同模式


3.2 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的

消费者主体性


网红村作为网红产品之一,始终保持着其基本属性——逐利性,这也导致其具有较强的消费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保护与发展、空间规划设计两个方面。在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为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理,网红村在自身符号塑造的过程中容易因片面追求奇异而导致脱离自身文化本源,受限于市场选择不断削减自身文化基因。在空间规划设计上,村民的生活需求遭受一定程度的忽视,网红村以建设承接线上流量的旅游服务设施为主,但往往又因为配套设施无法满足短时间内流量的涌入而对居民日常生活空间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4

基于乡村与村民主体性的乡村健康发展


4.1 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的

乡村主体性


在我国城乡关系中,乡村长期处于不断追赶城市的发展意识形态之中,造成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要推动乡村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强乡村的文化自信,提升自我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不盲目依托城市的消费习惯而进行自身的规划与设计,避免资本与消费者对乡村文化特质的过度选择,加强乡村在自我价值塑造过程中的主体性。但是,强调乡村自身的价值认同,并非对外来资源的排斥,关键是看其是否与乡村自身的文化属性相符与相融,无法实现融合的资源引进最终只会成为乡村体系之外的孤岛。


4.2 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过程中

资源与利益的村民主体性


村民的主体性,并非一味地强调村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角地位,村庄的建设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通常起到引领、启动与协调的功能;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可发挥其在策划、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在村庄规划、建设、监管与后期维护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的村民主体性强调的是村民的参与程度、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利益分配与资源利用是否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

5

结语:乡村社会、经济、文化资本的内在平衡

乡村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对乡村健康发展具有两重性作用。本文引入资源资本化及文化资本的概念,对网络时代的新型乡村产物网红村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乡村健康发展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虽为部分乡村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并且盘活了部分乡村资源,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问题,工商资本的逐利性容易使得商业目标与乡村健康发展目标错位,导致经济效益至上,过度关注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乡村符号的浅表性塑造容易脱离乡村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使得乡村实体空间成为虚拟空间形象塑造的从属。乡村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强调全面性与协调性,其本质是乡村内生动力的激活,是包含治理、生活、生态、生产与文化五个方面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在乡村发生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过程中,需要综合措施来避免各项资源、资本间的相互剥离与失调,其基石是乡村与村民的主体性,以此达到乡村体系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内在平衡。

(感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黄杉、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龚嘉佳博士对本文提出的宝贵建议。)

本文撰稿:戴智妹  华晨

延展阅读

未来城市空间的虚实关系:基于技术的演进



原文介绍

网络时代文化资源资本化对乡村发展的两重性》一文已在知网首发

【doi】10.11819/cpr20231701a

智妹,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博士研究生,596947030@qq.com。

华  晨,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文通信作者,huachen1212@zju.edu.cn。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yGIwywwrpseyyka3_GeblCZG2egXIYhQArIEcsB1Sv-ALS3qwdFW2&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封面图片源自央广网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